烏氏粘度計是一種用于測量液體粘度的設備,通過測量流體在規定溫度下通過粘度計時所用的時間來確定其粘度。
傳統的烏氏粘度計需要手動操作,而現代的自動化版本則集成了先進的控制和數據處理技術,使其能夠更加精確和便捷地進行測量和數據記錄。
一、結構特點
1.毛細管部分:
烏氏粘度計有一根或多根毛細管。
通常由玻璃制成,毛細管的管徑均勻且細長,其內徑一般在0.3 - 1.0mm之間。
不同內徑的毛細管適用于不同粘度范圍的液體測量。
2.儲液球和擴大部分:
有一個較大的儲液球,用于儲存待測液體。
儲液球連接著毛細管,并且在毛細管后有一個擴大部分。
這種結構有助于在測量時形成穩定的液柱流,使測量結果更準確。
二、工作原理
1.泊肅葉定律基礎
基于泊肅葉定律,當液體在重力作用下通過毛細管時,其粘度與液體流經毛細管的時間有關。
對于烏氏粘度計,在測量時,將已知體積的待測液體吸入粘度計中,讓液體在重力作用下流經毛細管。
根據泊肅葉定律Q=πr4ΔP/8ηL
(其中Q是流量,r是毛細管半徑,ΔP是壓力差,η是粘度,L是毛細管長度),在相同的壓力差(由液柱高度決定)和相同的毛細管條件下,液體的粘度η與液體流經毛細管的時間t成正比。
2.相對測量法
烏氏粘度計通常采用相對測量法。
先測量已知粘度的標準液體(如蒸餾水在特定溫度下粘度已知)流經毛細管的時間t1,再測量待測液體流經毛細管的時間t2。
根據公式η2/η1=t2/t1(在相同的測量條件下,如相同的溫度、相同的粘度計等),就可以計算出待測液體的粘度η2。
三、使用步驟
1.準備工作:
將烏氏粘度計洗凈,烘干。
選擇合適的溫度環境(一般粘度測量對溫度敏感,常在20℃或25℃下進行),并將粘度計置于恒溫水浴中。
2.標準液體測量:
吸入一定量的標準液體(如蒸餾水),使液面高于儲液球,然后將粘度計垂直放置。
待液體流下,用秒表記錄液體流經毛細管的時間t1,重復測量多次取平均值。
3.待測液體測量:
取出粘度計,清洗并烘干后,吸入相同體積的待測液體,同樣使液面高于儲液球,垂直放置后記錄液體流經毛細管的時間t2,也重復測量多次取平均值。
4.計算粘度:
根據前面提到的公式計算待測液體的粘度。
更多產品信息來源:http://www.zvisco.cn/Products-31725075.html
https://www.chem17.com/st396658/product_31725075.html